于军研究员出席“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畅谈“德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基因前沿研究及检测手段”

2011年7月5日下午,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副所长于军研究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徐建国研究员以及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杨瑞馥研究员,受邀前往中国科技会堂出席了由中国科协主办的“第六期“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认识超级细菌——从德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到耐药性超级细菌”系列活动。三位专家分别就媒体和公众关心的科学问题——德国大肠杆菌食物中毒事件的影响、传播途径以及如何预防等与大家进行了座谈交流并现场回答了记者提问。本次活动的举办,为提高公众对大肠杆菌及耐药性细菌的认识、发挥科学家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的作用,以及引导公众正确看待疫情,加强预防意识,合理正确使用抗生素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座谈上,徐建国研究员、杨瑞馥研究员首先做了题为“超级细菌与抗生素滥用”、“德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疫情及预防 ”的科普报告,他们从微生物学的角度介绍了关于细菌的基本知识和近期发生的德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事件的基本情况。

随后于军研究员做了题为“德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基因前沿研究及检测手段 ”的科普报告,他就细菌的科学检测方法、DNA序列的测定及基因组研究的意义为大家做了讲解。他指出: 科学家在过去5年里,利用DNA测序技术来揭示我们周围细菌的基因蓝图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测定这些细菌的DNA序列并建立数据库,这样我们就可以很容易找到它们的源头,来了解它们,然后找到治疗它们的办法。

接着于军解释说:基因组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在过去20年里发展迅速。从1984年提出要测定一个人的基因组,直到最终完成花了近二十年的时间。现在科学家正在进行上千个大型和重要物种的基因组测定,当然这些研究的对象也包括动物、蔬菜、庄稼等等,同时囊括了各种微生物。微生物的研究则主要针对健康、能源、水资源与生态环境。我们有两种基本方法,一是“泛基因组”,它的目的就是揭示一个物种的全部变化,比如研究不同脊椎动物肚子里的大肠杆菌,从鱼到蛇和蜥蜴等。另外一个是“宏基因组”研究,它的目的是研究一个微环境里的所有微生物的DNA序列。这两个研究都非常重要。 

接着有记者问道:“现在中国有没有掌握DNA测序技术的核心知识产权?”时,于军再次介绍说:DNA测序技术在过去十年里一直在发展,第二代测序仪在2006年就上市了,现在已经在研发使用第三代测序仪了。现在我们测定一个人的基因组价格大概在5000美元左右,这个价格已经是非常低了,人类基因组计划,那时候要30亿美元。目前,我所和半导体所正在合作进行DNA测序仪的研发工作,并已经取得重要进展。第二代测序仪系统样机已经面世,相关学术论文也在《中国科学:生命科学》发表。

最后于军总结说:“我们生命的起源,从RNA世界到DNA-RNA-蛋白质世界,物种基因组一直在变化。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地球的历史,还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因为一种细菌把地球上所有生命都杀掉。地球上的生命不断层出不穷,变化无穷,我们人类是脊椎动物的最高形式,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聪明,但不是所有的物种都是变得越来越复杂。细菌这类东西就没有越来越复杂,它们越来越具有“鲁棒性”。我们讲大部分细菌都是人类的朋友,它在那个环境里面也不见得能够改变这个环境,它有时只是那里面很小的部分而已,我们首先要认识它,从心理上先战胜它,然后才能预防它,这对我们大众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第六期带您“认识超级细菌”报道详细链接:http://www.uisp.org.cn/2011-07/02/content_4307768.htm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