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基因组所(国家生物信息中心)建立基于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的单细胞突变图谱解析策略
近日,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国家生物信息中心)蔡军研究组与王前飞研究组合作在学术期刊Computational and Structural Biotechnology Journal发表题为A promising iPS-based single-cell cloning strategy revealing signatures of somatic mutations in heterogeneous normal cells的论文,该研究通过设计细胞培养实验和基因组比较分析方法,揭示了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的单细胞起源和基因组变异的来源组成,构建了单细胞突变图谱解析策略。
为了准确检测低频的体细胞突变,比如正常细胞群体中的体细胞突变,当前已经有研究开发了MDA、MALBAC、 LIANTI等单细胞直接测序技术,但由于单个细胞的DNA含量非常少,这些方法存在扩增不均一、等位基因丢失等问题。单细胞体外培养扩增技术可通过体外培养将单个细胞培养成细胞株然后进行测序,通过识别细胞株中细胞群体的高频率突变来间接观测单个细胞基因组的体细胞突变情况。该技术基因组覆盖度高、扩增错误少,但只适用于个别类型的干细胞。基于此,结合实验设计和基因组比较分析方法,研究人员解析了诱导多能干细胞基因组变异来源的组成,证明了诱导多能干细胞的单个体细胞起源,以及单个体细胞与所形成的诱导多能干细胞在全基因组变异图谱上超过90%的相似性,并进一步提出了基于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实现细胞克隆扩增的单细胞基因组变异解析的新策略,该策略可用于解析体细胞的基因组变异和谱系演化关系。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国家生物信息中心)蔡军研究员与王前飞研究员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国家生物信息中心)苗雪霞博士和李玥莹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基金资助。
诱导多能干细胞基因组变异来源组成的解析策略和克隆扩增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