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组所国际合作项目揭示中心粒卫星重组新机制
10月11日,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疾病基因组与个体化医疗实验室杨运桂研究组Jannie Danielsen博士,与哥本哈根大学Niels Mailand教授合作完成的“中心粒卫星重组的细胞应激反应机制研究”取得重要进展,相关论文在欧洲分子生物学学会杂志The EMBO Journal 在线发表。该研究阐明了一种引发中心粒卫星重组和纤毛发生的新细胞应激反应机制。
中心粒卫星是聚集在中心体周围呈小颗粒状的微结构,但目前对其生物学功能和调节机制知之甚少。该研究发现,中心粒卫星在受到紫外线辐射,热休克和转录终止等细胞刺激时,触发响应激酶p38/MAPK14被激活,AZI1,CEP131,PCM1,CEP290等重要因子被快速和选择性的替代,导致中心粒卫星发生重组。
研究人员还发现,E3泛素连接酶MIB1是中心粒卫星的一个新组分,与AZI1和PCM1共同作用并对这两个蛋白进行泛素化,抑制初级纤毛的形成。而在细胞应激反应中, MIB1被迅速灭活,导致AZI1,PCM1,CEP290非泛素化。该研究结果发现了通过耦合依赖于P38的磷酸化和MIB1催化纤毛发生因子的泛素化的中心粒卫星重组新机制。
中心粒及其卫星的完整性与细胞正常分裂紧密相关,细胞分裂又与癌症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联。中心粒卫星重组新机制的阐明为细胞分裂与癌症相关性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Danielsen博士是基因组所通过中国科学院“外籍青年科学家”计划引进的海外优秀科技人才,她与杨运桂研究员的研究团队一起,深入合作开展RNA表观遗传和DNA损伤修复等基因组稳定性维持新机制研究,发现了多个基因组稳定性维持机制,并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国际合作奖。
中心粒卫星重组和纤毛发生的细胞应激反应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