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岁半的时候,我随妈妈和姥姥从辽宁随军到了基地,也就是现在为大家所熟知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我在那儿完整地呆了15年直到考上大学。老爹将自己30年的青春留在了那儿,妈妈和姥姥也住了近20年,而姥姥看到的最后一眼风景就是戈壁那无边湛蓝的天。
——基地是我们全家的第二故乡。
基地位于巴丹吉林沙漠深处弱水河畔的绿洲上。从地理位置上来讲应该属于内蒙古自治区,如果坐吉普车一路向北不超过3个小时就可以到达中蒙边境线上。它距甘肃酒泉市的直线距离足足超过200公里,之所以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命名,据说一是因为当时各国导弹卫星发射场起名时均避开真实地址,二是发射场地处茫漠戈壁,很难选一个有知名度的地名,而酒泉是与发射中心距离最近,且在历史上有名的城市。至于为何选址在茫茫大漠,就我所知,一是为了保密需要:1958年时的国际形式不利于我国在人口稠密地区大张旗鼓的进行高科技国防建设。连建场部队也是从朝鲜战场上秘密调回的志愿军某部,当时战士如果在地方(就是基地以外的城市)医院就医,是要隐瞒自己部队真正所在地的。二是因为这里属内陆及沙漠性气候,一年四季多晴天,云量小,可为航天发射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每年约有300天可进行发射试验。
作为基地长大的孩子,我们无不为它创造了中国航天发射史上多个“第一”而感到自豪:1960年11月5日,成功地发射了中国制造的第一枚地地导弹;1966年10月27日,中国第一次导弹核武器试验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1975年11月26日,成功发射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1987年8月,为法国某公司提供了发射搭载服务,使中国的航天技术从此开始走向世界;1980年5月18日,成功发射中国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1992年10月,首次为国际用户执行了发射任务并获得成功;1999年11月20日,“神舟”号试验飞船发射升空,拉开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幕布。此后“神二”, “神三”,“神四”,“神五”,“神六”“神七”相继成功发射。在世界的23个发射场中,只有基地与前苏联拜科努尔发射场、美国的肯尼迪航天中心能够发射载人航天器。
基地还有一个名字叫“东风航天城”,20世纪60年代时,基地与北京三个总部的电话通信的秘密代号为“东风”,后来就一直沿用了“东风基地”这一名称。1992年,江总书记在视察基地时欣然题写了“东风航天城”,从此人们就正式把这里叫东风航天城了。记得当时我们小学生还手拿塑料花夹道欢迎来着,可是那时年纪太小细节都记不清了。倒是发射“神三”时,我们站在楼顶拿望远镜看过他的背影,其实那时也只是看到了一大群人,具体哪个是也只能靠大家猜了。如今,基地处处可以发现“东风”的字样,比如我的小学和中学就叫“东风小学”和“东风中学”等等。
由于保密的需要,网络在基地控制的很严。我们只能在内部网自由联系,要用互联网是需要通过某军网站转的,每条信息都必须通过审核。在我上大学之前,这里没有一所网吧。大学期间开了一家,但是上网必须有身份证登记而且必须是基地的常住人员,我为了过网瘾第一次去的时候,那个小战士竟说什么也不让我上网,理由很简单,我非常住人员所以身份证登记无效。后来我只能拿着老妈的身份证偶尔去过过瘾了。虽然对信息外传控制很严,但是信息的传入确是非常便利的,我至今还念念不忘那包括凤凰卫视在内的40多个电视台。
其实在生活方面这里与一般的城镇没有多大差异,完全印证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句话,奥运会标准的游泳馆,肯德基快餐店,奶牛场、蔬菜农场什么的都有,只不过在这里的工作人员都是战士而已。离中心区不远就有一个军用机场,每周二四有航班直达北京,绝对去北京比去酒泉方便。因为大家都是住大院的,整个大院谁家在哪儿都非常清楚,邻里关系相当好,我妈曾经一次同时给三家探亲回老家的邻居看房子浇花什么的。大人们走在街上,80%的人面熟,50%认识,20%得停下来说说话。但对我们学生而言可能有个问题——总能在逛街的时候遇到老师!在学校表现好还好说,一旦出了些问题,老师就会旁敲侧击一番了。
15年来,我每天听着起床号睁眼,随着上班号跨入教室,赶着下班号跑回家吃饭,在熄灯号中继续夜读。呵呵,习惯了号声的我,刚上大学时生物钟还真有点儿不适应呢。
现在,我们全家都离开了基地,回到了辽宁。
我真的很想念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