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几期的所刊上,我曾写过一篇关于甲型流感的文章,“解密猪源性H1N1型流感病毒”,主要介绍了甲型H1N1流感的基因组结构信息,传播途径等一些基本信息。随后的一段时间,甲流病毒曾经制造的阴霾,在秋日的阳光中曾似将消散。但好景不长,在寒冬来临时,甲流又对我们发动了新一轮的进攻。
10月27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名大一新生,因感染甲流而死亡。4天之后,湖南首例甲型流感危重病人医治无效死亡。截至11月13日,中国内地共有43人死于甲流,65927人被确诊;而在全球,死亡人数已超过5000人。《科学》杂志9月10日在线发表的一篇最新的研究论文预测,在一年的时间里,甲型H1N1流感将感染25%到39%的世界人口。9月11日,在卫生部的例行发布会上表示:“中国绝大多数人口都是易感人群,据专家估计,今年秋冬,中国将有数千万人感染。”
与此同时,铺天盖地的甲流报道出现在各大媒体中,消息太多,并不一定是好事,特别是在国内国际很多消息看似矛盾的情况下,不少人可能感到无所适从。我查阅了一些相关的权威文件及一些国内外网站的报道,结合目前防治阶段出现的新情况,希望能说清楚一些问题,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甲流致死的统计问题
卫生部门的统计数据是截至11月13日,累计报告死亡43例。因为我们很少听说因感冒死人的事情,所以在心理上冲击比较大。事实上,过去我国的流感致死率一直极低的原因是统计方法不同,在死因统计里,WHO分为直接死亡原因、间接死亡原因和根本死亡原因。根本死亡原因是指最原始的疾病导致另一个疾病发生,造成死亡。之所以美国季节性流感平时得死好几万人,而我国很少听说得感冒死的,原因就是美国统计的是根本死亡原因,而我国过去统计的是直接死亡原因。比如有的病人得了甲流,造成严重肺炎,最后导致心脏病突发而死亡。按照WHO的算法,就是因流感致死,而我国原来的计算方法是因心脏病致死。但是这次甲流的致死率统计就是按照WHO方法计算的,如果按照原来的口径,可能在我国甲流致死率依然为零。
二、口罩到底应不应该戴
回答应该是,健康人能不戴就不戴,得感冒了就必须戴。原因很简单,甲流(也包括其他流感)主要通过飞沫传播,那些有感冒发烧咳嗽症状的人需要戴口罩,他们戴口罩是减少把疾病传染给其他人的几率,其他人没有必要戴,除非是需与甲流患者接触,或长时间处于人员密集且不通风的场所。
其实医学界一直对人们上街戴口罩防传染性疾病有争议。2003年4月,广州疾病控制中心的专家就提出,人们戴口罩上街不能预防SARS,而且会造成人们的心理恐惧,注意勤洗手才是重要的个人防护措施。有专家也认为:戴口罩并不能有效防止甲型H1N1流感,公众的恐惧情绪本身就会对健康造成危害。但如果人们戴上口罩感觉有安全感的话,那戴着也无妨。在去郊外、公园游玩或逛街的时候没有必要戴口罩。
另外,不是所有口罩都能防病:口罩一般可分为民用和医用两种。民用的有4层、6层、8层和12层棉纱口罩、含有化纤成分的混纺口罩、加一层活性炭的黑口罩和印有卡通图案的1到3层布口罩,其中只有12层棉纱口罩可阻止病原体的传播,因为甲流传播的主要载体是飞沫,直径大约是1-5微米之间,戴其他口罩根本不能起到阻隔作用;医用的有12、16、18和20层棉纱口罩、滤材口罩、符合N95或FFP2标准的防护口罩,发热门诊和人感染猪流感隔离病房的工作人员必须戴N95口罩或12层以上棉纱口罩,加戴鼻夹的外科口罩。口罩只能一次使用,一旦湿了就起不了阻隔病原体的作用了。戴口罩应盖住鼻部,不要经常用手触摸口罩,也不能把口罩挂在脖子上反复戴。戴过的棉纱口罩可用5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消毒,也可用压力蒸气蒸20分钟灭菌。
三、甲流是否发生变异
我国7-8月份甲流的发病情况处于较低状态,而进入9月以来,山东、湖南、四川、山西等地出现的甲流聚集性疫情确诊病例数持续增加。许多学校出现数十例确认病例,一些学校已经开始全面停课。研究表明,甲流病例最为集中的地方是家庭和学校。
科学家一直担心,人同时患上禽流感和新型H1N1流感之后,两种流感病毒的基因在人体内发生重配,变异成同时具有禽流感的毒力和甲型流感的易感性的“超级毒株”。
世卫组织在最新的公告中表示目前没有检测到病毒发生变异,也没有迹象表明它已经变得更具毒性或更致命。所有国家的患者的临床表现也都说明病毒仍然是温和的。尽管病毒能够引发严重疾病乃至死亡。
四、疫苗安全吗,该不该打
在甲流再度爆发之时,抗病毒的疫苗成了众人仰望的一盏灯,可以依赖的一杆篙。你知道黑夜会降临,但你也知道灯会亮起。没有疫苗时,盼它早点出现,现在生产出来了,但是打还是不打却成了一个让人纠结的问题。
这种以超常规速度生产出来的疫苗,有人对它的安全性疑虑重重。一名医护人员甚至坦率地表示刚研制出来的疫苗不安全,更何况疫苗接种了也不一定保证以后不得甲流,因为流感病毒是各类病毒中最容易变异的。
对于目前这种“疫苗从研制到使用是不是太快”的质疑,国家疾控中心首席流行病学专家曾光解释道:“如果按照惯常的程序,疫苗可能再有半年也还出不来。但是在甲流疫苗研制中,采取的是已经多次使用的老技术,是与季节性流感疫苗研制相似的技术,就像是一辆汽车,只不过把里面的发动机给换了一下,所以能够很快地进行大量生产。对将近一万人的试验表明,甲流疫苗的不良反应率低于季节性疫苗的不良反应率。”
我国甲流疫苗的接种坚持的是“知情、自愿、免费”原则,想打就打,但是对于重点人群应该是希望大家打。所谓重点人群一是保证公共服务系统的运转,也就是公务人员,水、电、煤、气、交通,包括医务人员;二是中小学生,因为孩子们在学校环境里接触时间长,接触距离近,频次高。
11月13日下午,卫生部新闻发言人介绍,目前,卫生部接到了地方卫生厅局报告的两例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以后的死亡报告,其中一例死亡病例已经作了尸检,初步判断为心源性猝死,基本排除甲型H1N1流感疫苗速发型变态反应导致的猝死。他表示,卫生部专家组进行了充分的讨论研究,认为在目前已经接种的1000多万人中,在将来接种到的2000万、3000万、1.5亿人,这么大的数量,发生极个别的、严重的异常反应和极个别的偶合事件,专家们认为是不可避免的。卫生部专家组进行了充分的讨论研究,认为极个别的偶合事件不影响当前接种的策略,目前我国实施的甲型流感疫苗的接种策略是科学的,方案是可行的,不会因为个别的偶合死亡事件做出调整,全国接种工作的开展也不会因此受到影响。
学术期刊《医疗评估》(Value in Health)近期发表的一篇文章指出,在对流感疫情的控制各种方法中,接种疫苗是成本效益最高的,而关闭学校是成本效益最低的。同时也指出,接种疫苗来增加人群的免疫,降低传染人数,它实际上能达到两个效果:其一,减缓病毒的传播,降低疫情的峰值,这样也就降低了医疗的压力;其二,降低总体的患病率和死亡人数。接种疫苗的效果严重取决于接种率和接种与大量传染开始之间的相对时间,疫苗需要覆盖70%的人口才能有效削弱甲流的传播。
打还是不打,归根结底还是个人选择的问题。在打疫苗这件事上,你有知情权,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都告诉了你,有的人看到后就掉头不打了。有的人觉得宁可挨这一针来规避得甲流的风险。在不用“必须这么做”而可以自己选择应该怎么做时,即使有问题,也是小问题。
也许正像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蓝睿明博士所说的:“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是绝对安全有效的,关键是在疾病带来的危害与疫苗可能存在的风险之间作出权衡。”
五、为什么不少消息看似矛盾
这个原因很复杂。首先是情况在不断发展,比如我们非常信任的钟南山院士在几个月前,就公开表示不十分支持大规模地接种甲流疫苗,但是最近又表示支持接种。钟院士不是墙头草,改变主意的原因是经过大规模的接种实验和实践,证明甲流疫苗是安全的。其次是有些观点还需要验证。比如对重点人群的疫苗接种对甲型H1N1流感大面积暴发会不会起到屏障作用,各方专家还在争议。最后是由于掌握的信息不完全一致,有关方面(比如国家和地方,各地之间)公布的消息也可能有些不太一致,这些的确会令人困惑,我们需要更权威的声音,及时正视听。 人类发展史证明,疾病的流行是一种常态,人类的历史就是不断和疾病作斗争的历史。此次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的流行,是人类与病毒间的又一次较量,它考验的是我们的社会管理能力、公众的健康文明程度、专业诊疗技术水平以及我们在疾病面前的心态。只要我们有序、有备,冷静应对,就能打赢防控甲型流感这场特殊战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