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生命现象,历来是人们最为关注的课题之一,在基因组学这个新兴学科如火如荼的发展中,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参与并出色的完成了很多重大的国际基因组学研究计划,引领中国处在世界基因组学研究的前沿。作为国家基因组学研究的国立研究机构,2008年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科普工作在所领导、所党委的领导支持下,努力发挥科普工作职责,动员和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围绕中心工作,积极组织策划了一系列科普活动,为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推进全国建设小康社会,普及基因组学科学知识做出了贡献。
与公众分享科学
——北京基因组研究所2008年度科普工作总结
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基因这个本来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的名词,却总是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让人们充满好奇与遐想。对于科学研究未知的世界,人们的兴趣已经越来越浓郁,特别是我们每一次告诉大家,基因与我们有着十分紧密的关联,基因是与每一个人,甚至是整个人类的命运紧紧的联在一起。几乎所有人都想弄懂这到底是为什么?人类是怎么发现和解读这些重要的基因信息?
正是在这种强烈的需求下,2006年5月,一群有着同样热情和爱好的年轻人走在一起,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科普小组由此诞生。经过2年的磨练和锤打,科普小组从当初的7、8个人的自我爱好,到现在已经形成了制度完善,人员齐整,涉及学科包括基因组学、遗传学、生物信息学、医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科普人才专业团队。现将一年多来科普小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承担国家项目打造专业基因科普网站
2008年8月,根据中科院“十一五”信息化规划中部署了建设中科院网络化科学传播平台的任务,实现中科院网络科普资源的共享,促进网络科普理论方法和技术的交流和共用,加速中科院整体网络科普水平的提升和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展示和宣传中科院知识创新,打造网络科学传播品牌,中国科学院“十一五网络化科学传播平台资源建设子项目”申请工作正式启动。
基因组所科普小组积极申请我院的网络平台建设,以学科领域为背景凝练适当的科普主题,通过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的表现方式,基于互联网向公众传播专业领域的科学知识,打造基因组学的网络科普载体,为科普工作的新发展做好工作。经过积极准备、策划、研讨和撰写项目申请书,基因组所科普小组申报的“基因王国——破解基因密码解读基因奥秘”虚拟博物馆最终在80余个科普网站项目中脱颖而出,成为我院首批支持的四个项目之一。
我们希望通过特有的科学背景和专业知识,搭建虚拟博物馆----“基因王国”这个科普平台,用与以往不同的方式介绍基因的发展与未来应用,基因组学及其关键技术的发展过程,以最通俗、朴实的语言,全方位、多视角的把基因组学研究的内容及意义、基因的概念、研究基因的发展过程、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作用、基因研究实验室以及对开展基因研究将对人类的影响介绍给大家。着力展示和探索基因研究的未来,以及对于人类健康、生命、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等领域的深度展示和剖析。让公众了解基因及基因组学,在国家网络科普工作中发挥示范作用,成为国家网络化科学传播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虚拟博物馆的五大板块构想是:
认识基因 小小科学家 基因成果 基因应用
(1)认识基因:包括,基因是什么;基因认识历程;基因认识的新时代等。
(2)小小科学家(互动及动画):包括,怎样测序一个基因组(定义及科学意义);基因组DNA的提取;基因组文库的构建;测序反应;数据拼接;如何获得RNA表达谱;如何获得蛋白质表达谱等等。
(3)基因成果:专题介绍我国及世界上具有代表性的生命科学工程项目,包括,腾冲嗜热厌氧菌基因组研究;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部分);国际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计划;水稻基因组计划;SARS病毒基因组研究;印度海啸DNA救援工作;禽流感病毒基因組分析等。
(4) 基因应用:重点介绍基因组科学的发展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及应用前景,包括,基因与健康(医药卫生:器官移植;疾病诊断、预测、治疗、动物制药厂;基因与社会(法律助手:法医鉴定、身份识别、亲子鉴定;军事手段:生化武器);基因与产业(农业创收、工业效益、环境美化、资源保护、生物能源、食品营养);基因与未来(健康长寿:个性化医疗;饮食文化:转基因和未来食品)等。
二、原创科普文章揭示生命现象奥秘
2008年以来,科普小组以所刊、所网站为平台,始终坚持每月创作原创科普作品二至三篇,力求通过载体建设,培育出一批符合时代特性的科普教育阵地,通过办好栏目,多出精品吸引社会各界的关注。通过加强网站科普宣传,充实内容,改进形式,打造科普宣传的新阵地、新渠道。一年来共向公众发布科普文章近30篇,其中科学技术类科普文章十余篇。普通科普文章《小果蝇敲开了基因研究的大门》、《科幻电影中的奇异生物》、《聪明的昆虫“蜜蜂”的社会生活》、《神秘的海洋哺乳动物》、《运动基因与竞技体育》、《生命的奥秘-繁殖》、《进化论及人类起源》、《科学之美》等十余篇。
在创作这些科普文章中,我们力求贴近群众生活,抓住科技奥运、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科普创作。以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参与的方式为载体,以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反对和抵制伪科学为内容,力求在全社会营造学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同时在科普创作中我们也发现,写一篇优秀科普文章的难度不亚于写一篇学术论文。创作科普作品需要把科技知识写得深入浅出、通俗生动。这不仅需要科技人员深入了解本领域的科学知识,还要能够很好地驾驭语言,知道怎样把专业知识通俗地讲给读者。所以,这也将是我们科普小组在今后一段时间要着重完善和提高的主要内容。
三、开展横向交流将科普真正带到群众中间
2008以来,基因组所在完成科普周等科普工作的同时,积极与社区、科技馆等建立联系,为走进社区讲科普和支持建设科技场馆作了大量的工作。
在中国科技馆新馆的建设中,科普小组承担了新馆“基因乐园”中主体展区及各展项科学性及创意部分的总体咨询。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工作量有多大”、“中国人的贡献”、“DNA探针”、“餐桌革命”、“我们的亲缘关系”、“蛋白质舞蹈”、“动物制药厂”等多个展项的内容咨询、撰写脚本等工作。
7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建党87周年之际,基因组所科普小组与研究所50多名党员同志在研究所门前集合,在党委书记、常务副所长杨卫平的亲自指挥下,齐声高唱了一曲《歌唱祖国》,用昂扬的歌声拉开了社区科普志愿活动的序幕。 随后,科普小组全体成员走进社区附近的元大都遗址公园等地,走进群众中间,向来往的人们进行基因科普宣传。科普小组利用自制的展板,介绍研究所的基本情况以及科研进展,介绍基因与健康、基因与社会、基因与未来等知识,引起了来往群众的极大兴趣,纷纷驻足浏览和询问。科普小组成员对大家提出的问题一一做了细致的讲解,整个活动得到了社区居民的赞许。
四、国家需求社会需要是我们永往直前的动力
我国一直非常重视基因科学研究,2006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对基因科学研究做了重点部署。在国家科技计划的大力支持和广大科技人员的辛勤探索下,我国在基因科学研究和应用领域建立了如基因组测序、基因敲除和结构基因组等较完备的技术平台,功能基因研究的系列结果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同时涌现出一大批高水平研究人才。基因组研究已由静态的序列测定进入动态的基因组功能分析的新阶段,从单一的基因或蛋白质的研究转向全面分析基因组功能的系统研究。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为核心的各类“组学”研究基础上开展系统生物学研究是近几年引起重视的前沿研究方向。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和应用将使基因组测序更为快速和廉价,基因组研究的起始技术——序列分析正在酝酿革命性的突破。
面对飞速发展的科学,我们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正处在科技发展排头兵的地位,基因组所科普小组更应该抓住机遇做好科普工作,从“科学知识的普及和技术技能的推广”、“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传播”、“使公众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具备参与有关科技公共事务的能力”三方面入手,以提高公民科学素质,促进公众理解科学,实现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作为自己工作的目标,努力工作、勤于思考、大胆创新,我们的口号是“只要国家需求、社会需要是我们永往直前的动力”。
基因组所“科普小组”成员名单:徐磊(召集人)、孟庆姝、宋述慧、和夫红、马丽娜、王 玫、王大鹏、林 强、陈雅萍、杨 明、胡海岩、周媛媛、黄大维、刘 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