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我写过家人,写过朋友,写过老师,写过学校,写爬过的山,写游过的园,可唯独没有写过这一方生我养我的土地——武汉。直到去年离开武汉,我依然觉得,除了那些“白云黄鹤”、“九省通衢”之类的陈词滥调之外,武汉没什么特别的地方可以用来大书特书的。然而,天下的事情就是这样,直到离开,我才发现武汉的惊世之美。她亭亭玉立,在水一方,“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她气象万千,虽称“火炉”,却也掩盖不了春花秋月的婀娜;她豪迈多情,养育了众多的江湖儿女;她义薄云天,她的儿女把承诺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
武汉号称“江城”,自然不会缺水。长江、汉江在这里交汇,将武汉“切”成了汉口、汉阳、武昌三镇。“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没有引桥,而是横跨在龟蛇二山之上,毛主席用“一桥飞架南北”来形容这一极富创意的设计。在长江大桥的两头,“黄鹤楼”和“晴川阁”隔江相望,晴川阁旁的龙王庙边,清澈的汉江水汇入长江,滚滚东逝。大桥下面,往来的船只络绎不绝,好一派繁华秀丽的江城美景!
民国时期,武汉就和南京、重庆并称中国“三大火炉”,现在看来,我感觉是名过于实。事实上,近年来,武汉夏天虽然一如既往的热,但是和中国许多其他的城市相比,早已经退出三甲了。武汉地处南方,但也四季分明,只是每年街边的梧桐树叶到冬季才会枯黄,而只有来年春天新叶发芽,枯叶才会完全掉落。
最最值得一提的,是武汉丰富的饮食文化。武汉地处江边,主打菜当然是鱼了,“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毛主席的一句名言令武汉的武昌鱼天下闻名。实际上,令领袖赞不绝口的却不仅仅只有武昌鱼一种,还有毛主席“钦点”的武汉四大名店:“汤圆大王”五芳斋、“豆皮大王”老通城、“汤包大王”四季美、“鮰鱼大王”老大兴。此外,武汉的美食还有闻名遐迩的热干面,以及各种各样的需要亲身品尝才知其味的特色小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千百年来,武汉都是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天南地北的旅人在这里汇聚、交流,造就了武汉独有的码头文化和浓郁的江湖气。易中天先生曾这样解读武汉人的“江湖气”:
武汉人的确是比较“江湖”的。他们远不是什么“最市民化”的一族。尽管武汉建市已经很久,武汉人也都多少有些市民气,但他们在骨子里却更向往江湖,无妨说是“身处闹市,心在江湖”,与北京人“身居帝都,心存田野”颇有些相似。
而在我看来,武汉人最大的优点是重承诺、讲义气,我们如果答应帮朋友做一件事情,叫“搭白”,一旦“搭白”了,那就一定是要“算数”的。在武汉,即便是小孩子,如果说话不算数,也是一件比说谎要严重的事情。
短短千字挂一漏万,也无法承载我对武汉全部的深情。就如天下所有离乡的游子一样,无论走在哪里,武汉都是我魂牵梦萦的美丽家园。最后,我想用《武汉之歌》的歌词来结束这篇小文:
晨钟催醒巍巍江城,东方朝日正在升腾, 长江汉水春潮滚滚,扬起新的时代精神。 让莽莽龟蛇铭记,让白云黄鹤作证, 用我们的热血铸造起荆楚之魂, 用我们的脊梁托起一个新的乾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