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第一思想家”评选结果的启示
资本主义故乡四则震惊世界的新闻
第一则:1999年,由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教授们发起,评选“千年第一思想家”,结果是马克思位居第一,而似乎早已被习惯公认第一的爱因斯坦却屈居第二。
第二则:紧随其后,英国BBC广播公司又以同一命题,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一个月后汇集全球投票结果,仍然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
第三则:2002年,英国路透社又邀请政界、商界、艺术和学术领域的名人评选“千年伟人”,结果是马克思以一分之差略逊于爱因斯坦。但这并不影响马克思作为“千年伟人”的地位。
第四则:2005年7月14日,英国广播公司(BBC)广播第四频道以古今最伟大的哲学家为题,调查了三万多名听众,结果是:共产主义理论奠基人卡尔·马克思以27.93%的得票率荣登榜首,居于第二位的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谟得票率仅为12.6%,远远落在其后。西方著名的思想家柏拉图、康德、苏格拉底、亚里斯多德等更是望尘莫及,黑格尔甚至没进入前20名。
在资本主义文明的发祥地,现代资本主义的心脏,甚至是在西方社会的知识界,不是一次二次,而几乎是四次,得出马克思是千年伟人的结果。这给我们以什么样的启示呢?
四次评选结果的启示
著名诗人臧克家有这样著名的诗句:“有的人死了,可他还活着”。这句很平实的诗,曾引起多少人的共鸣。历史是客观公正的评判者:马克思主义依然具有无比强大的生命力。从生理上说,马克思无疑不存在了,但他的思想仍然生机勃勃地活着,并将是不朽的。
一种思想体系对历史影响的深度和广度,同它所蕴涵的真理性成正比。随着岁月的流逝,不少风行一时的理论学说失去了昔日的光辉,可是,马克思主义却与时俱进,日益显示出它的真理的威力。在马克思长眠于海格特公墓以来的一百年中,马克思主义越出欧美,以雷霆万钧之力磅礴于全世界。
马克思看问题的高度和角度让我折服
1845年马克思到处被驱逐,最后逃到英国定居,因而我们说马克思是没有祖国的,是世界公民。正因为他是世界公民,就使他拥有别的革命家所没有的超出民族界限的眼光,讨论整个人类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得以站在最高的角度来观察。
马克思是一个思想巨人,他的思想就是解放全人类;马克思的名言:“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马克思本人观察社会的独特视角也足以让其难以被超越;休谟、康德、黑格尔、维特根斯坦、波普尔等大哲学家所关注的,或者是涉及人类认识、认识对象的本质、方法和可能性等问题,这些问题随着时代的不同其具体特征也是不同的;或者是涉及人类自身行为的道德、伦理等问题;马克思首先关注的是人类自身的生存方式(对抗性社会关系中的阶级、剥削、商品拜物教、异化等)问题,这直接关系到每一个人,关系到人类自身的历史命运。
“马克思主义让我从不同的视角看待事物,在分析经济问题的时候我不会像大多数美国人一样把问题简单化,”21岁的戴茜是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政治学的学生,“我希望更多的人来了解马克思,知道他提倡全人类的平等,而这正是美国人号称追求的。”
马克思的科学预见让我折服
马克思是十九世纪的人,不是有什么特异功能的预言家,但是经过他自己的科学思考,预测未来世界的四十多个问题,现在已经证明只有几个是错误的,绝大多数都是对的。
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正是工业革命社会处于高涨的时期,他在那时候预测未来社会有四大特征:
第一个特征,未来世界的生产结构将发生改变,将以信息和服务业为主。
第二个特征,未来社会的劳动力结构将发生变化,这个标志就是不再以体力劳动为主,而是以智力劳动为主。甚至当时马克思就设想过,工业就是在一个小房间里操作机器然后指挥整个的生产过程。这个生产过程是没有人的,人离生产过程有一定距离的。
第三个特征,社会资源结构将是以信息和知识为主。当时的社会资源结构主要有两大块:一个是煤矿,这个是能源,那时石油还没有发现,还有一个是棉花,轻工业和重工业的主要原料。而那时候马克思就预测到未来社会的资源结构主要是信息和知识。
第四个特征,即居于社会中心位置的不再是行政机构,而是科学的组织和决策机构。也就是说知识占主导地位,智囊团占主导地位。知识界人士实际上是社会的中坚力量。
20和21世纪爆发的几次世界范围的经济大危机,恰恰印证了马克思关于“幽灵”的警告和预言:关于生产高度社会化而资本高度私人垄断化的总病根的诊断。经过各种努力,最终扭转了经济形势,实际上影响最深、最远、最有根本效应的干预对策,是把马克思的“高额累进所得税制”、“高额累进遗产税制”和“社会失业保障制”通过立法程序,变成了可运行的法律法规,缓解了社会矛盾。今天的西方世界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同于马克思生活的那个时代,但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确实是朝着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揭示的方向发展,例如资本的全球化、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成、跨国公司、失业的增加、贫富分化的日益加剧等等,都似乎是在一一验证《共产党宣言》的预言,这不能不让我感到折服。
马克思对爱情的执着让我折服
贵族出生、年华似锦的燕妮,被公认为是特利尔最美丽的姑娘和“舞会皇后”,许多英俊景族青年为之倾倒,求婚者不乏其人,毫无疑问,可以缔结一门荣华富贵的婚姻。
1836年10月,18岁的马克思赴离家很远的柏林大学读书,从此开始了他和燕妮长达7年的书信恋情。他曾向他父亲坦率吐露说,由于远离摩塞尔河谷,远离他的“无限美好的燕妮”,他已“陷入了真正不平静之中”。困扰他的绝不是什么猜忌心,因为他对燕妮的爱情从未有过丝毫怀疑,只是由于想到不得不和她在漫长的岁月里长期分离,使他感到心情沉重。1843年,马克思和燕妮结婚后一起来到巴黎,拉开了充满困苦和自我牺牲的生活序幕。马克思与燕妮的黄昏之恋更加强烈。1880年,燕妮可能患了肝癌,马克思照料妻子,不离左右为了要让她快活些。,由于焦急和失眠,体力消耗过度,马克思也病了。他患的是肺炎,有生命危险,但他仍然忘不了燕妮。他们的小女儿在谈到双亲暮年生活的时候说“我永远也忘不了那天早晨的情景。他觉得自己好多了,已经走得动,能到母亲房间里去了。他们在一起又都成了年轻人,好似一对正在开始共同生活的热恋着的青年男女,而不象一个病魔缠身的老翁和一个弥留的老妇,不象是即将永别的人。”1881年12月2日,燕妮长眠不醒了。这是马克思从未经受过的最大打击。燕妮逝世那天,恩格斯说:“摩尔(马克思的别名)也死了。”
本期推荐书籍:
《资本论》
《共产党宣言》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卡尔·马克思传》——弗朗西斯·未恩
《马克思的报复》——梅格纳德·德赛
《 今天为什么要读马克思?》——Francis Wheen
《马克思与燕妮 》——石仲泉 |